近日,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顺利完成全部钢结构施工任务,装饰装修工作全面展开。
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是“十三五”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际领先的具备综合光学试验能力的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平台,使我国光学载荷研制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我国开展载人登月、火星探测、空间站建设等重大航天工程提供技术支撑。
“基坑深度-11米,并存在7处坑中坑,占整个基坑面积的一半,最深处的设备基坑达-18米。净高超过19米的梁板结构有9处,共计4000多平方米,高支模体量巨大,结构形式复杂。”中建八局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经理姜化强介绍,工程施工难度大,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考验。
冲锋在前·彰显铁军担当
2019年8月4日的下午,项目正在进行地下室最后一块底板2000m³混凝土浇筑,然而,伴随工期节点而来的还有台风“利奇马”。
顶着狂风暴雨,一个中等身材、国字脸、戴着黑边眼睛的建设者快步奔向施工现场,凌厉的目光里写满了急切与焦虑。
“我们八局是响当当的‘铁军’,是一支创造奇迹的队伍!”眼睛已熬成血红的姜化强激奋地说,“全员进行旁站,我就不信风雨还能盖过人的决心!”在象泵前,他收住脚步,对着几位穿着雨衣的管理人员说。
他深知对浇筑一半的底板来说,中止浇筑不仅面临大量返工修复的经济损失,底板的自防水效果及基坑支护的安全将受到极大影响。为了避免损失和对整体工程影响,姜化强当机立断“不停浇筑”。
在他的感染下,管理人员领着工人在骤风暴雨中从下午3点到凌晨2点,坚守了11个小时。也许是“利奇马”被八局铁军的精神所震慑,最后绕道而行。
“收工了!”凌晨2点当姜化强喊出这一声时,项目全员紧绷的心终于“落地”了,伴随而来的是无限的激动兴奋。这预示着项目最后一块底板浇筑顺利完成了。这一刻,雨珠划过脸颊,姜化强忘了湿透的衣裤紧贴身上的不适,充斥心中的满是与项目兄弟并肩作战,赢得胜利的喜悦。
迎难而上·突破永不止步
爬上20多米多高的屋面,呼啸的北风让人生寒,看着等待钢结构吊装的屋顶,姜化强眉头紧锁。
支模高、钢构重、交叉多、钢筋量大……与普通工程不同,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要面临工程建设和科学研究的双重挑战。建设施工往前赶,科研创新也要跟上趟儿。
工程部分区域需要配合航天模拟设备安装,传统的钢管扣件满堂架无法满足主体结构梁板施工。
“面对难题,我们不去攻克,谁去攻克;我们不去创新,谁去创新。”姜化强知道,主体结构与航天模拟设备基础同时施工的难题如何解决,尚无可供参考的案例。但他更知道,攻克它不仅将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上坚实路基,也将为世界发展贡献出中国力量。
坚决完成任务。这个信念,燃烧着姜化强的激情。而这份激情,也引领着团队一往无前、全力以赴。姜化强多次主持召开专题研讨会,邀请多方专家“问诊把脉”,最后创新研发悬挂吊模体系,成功破解这一难题。
为了确保施工安全,姜化强常常是冒着严寒,带领团队爬到结了一层白茫茫霜的屋面,对钢梁上安全绳进行防坠试验,保障每道安全绳都能够安全有效,对吊车及吊带等重要安全装置逐一排查,确保万无一失。2019年12月1日,项目最后一榀重达30t、高度39.15m、跨度38.6m主钢桁架顺利吊装完成。
未雨绸缪·防疫复工两不误
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是我国下一代大口径光学载荷研发、后续技术探索最为关键的技术创新和基础保障平台,“筑”力航天梦的路上,项目如期交付使用至关重要。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乱了原本的施工节奏。项目节后按时复工,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建设人员大都无法按时返回,机械调配一时难以到位,现场原材料不能及时供应。
建设工期耽误不起,疫情防控也不能有丝毫放松!春节刚过,姜化强就召集相关同事成立疫情防控小组,召开防疫复工部署会,编制疫情防控指南,明确“返吉”所需佐证材料,返程防控措施,入场流程等详细管控要点。在复工的同时,项目部坚持“三定四区五专人”工作原则,建立科学防疫和安全高效复工“双保险”模式,全面落实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合理的部署,妥善的安排,让大口径空间光学载荷综合环模试验平台项目成为长春市经开区首个复工项目。
“办法总比困难多,越是困难时候,越要凝心聚力迎难而上。复工以来,项目部全体员工同心协力,日夜奋战,每个人都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在‘筑’力航天梦的路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姜化强说。
眼下,项目全面进入装饰装修阶段,项目部全员聚精会神、争分夺秒,切实拧成一股力量,干出一股气势,确保航天工程保质保量如期交付使用。
岁月不居,初心不改。“赶考”永远在路上,用匠心铸造精品是姜化强不变的追求。(张夏青、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