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有楼房、天旱有水喝、出门有车坐、活动有阵地、挣钱有去处。这是摘掉省级贫困村帽子后的四川阆中市博树回族乡清真村村民最深的感受,也是对该村最真实的写照。
阆中为国贫县,辖内清真村是南充唯一的回族村,回族村民316户939人,占比81%;脱贫前建档立卡贫困户63户178人。自2015年起农发行南充市分行结对帮扶该村以来,除先后选派5名同志担任第一书记和工作人员长期驻村帮扶外,定期组织人员到村开展帮扶工作500余人次,为村上捐款、争取项目建设资金712万元。在该行人财物帮扶下清真村圆了致富梦。
思想帮扶:增强脱贫奔康志气
从思想上引导,提振村民自力更生、攻坚克难、脱贫奔康的信心和决心,这是该行在结对帮扶中采取的首要举措。
该行以行长为组长、19名干部为成员的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到村入户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政策,与村支部开展党建共建活动,与贫困村民交心谈心,引领村民增加脱贫奔康的斗志。
我们要把红军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的精神落实到脱贫奔康工作中,自强自立,艰苦奋斗,不辜负农发行的帮助。这是该行与清真村在就近的苍溪红军渡革命教育基地开展党建共建活动时村支书蒲建民的坚定誓言,这些誓言已成了村民奔小康的行动指南。
我们不能啥都靠人家,这20多米院墙和10多平米院坝是我在农发行帮我修的基础上自己扩建的。该村2社的蒲友兵过去仅有一间茅草房,近50岁了仍是个单身汉,通过结对帮扶建起了砖瓦房、院坝等,正计划组建一个完整美好的家庭。
文化帮扶:增强脱贫奔康智气
从文化和精神层面给予帮助,加强智力开发,提高村民素质,是该行结对帮扶的又一有力举措。
该行通过职工捐款、向上级行争取捐赠费用等方式筹资近50万元,帮助该村完善村委会办公室,建党员活动室、图书室、卫生室、民族广场,购买办公用电脑等设施,送去《脱贫攻坚政策解读》、种养殖方面的书籍等精神食粮,在村民房屋外墙张贴立志标语,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
现在村上就能查阅党和国家有关政策、种养殖信息,活动也有了场地。由于硬件设施齐全、管理到位,我们的夜校被乡党委确定为中心夜校。去年,省委宣传部调研员朱霖到我们村调研时,对我们的文化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该村支部书记蒲建民谈及村上的文化工作时,其优越感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产业帮扶:增强脱贫奔康勇气
从授人以鱼向授人以渔转变,增强村民的造血功能,让村民都有稳定收入是该行帮扶的又一成功之举。
鉴于该村贫困户多这一实际,该行因人而异列出脱贫计划,缺资金就送资金,缺劳力就送家禽家畜苗,给无法外出务工的村民创建挣钱门路。有的放矢的帮扶举措,收到了吹糠见米之效,在脱贫路上全村63户贫困户一个也没有落下。
黄秀荣是该村3社村民,过去穷得叮当响,是村上有名的穷人。如今搞起了养殖,仅去年就出栏生猪20余头,纯收入近3万元,是村里靠养殖致富的带头女强人之一。
该村奔康产业园负责人何廷奎指着村民务工工资表介绍到,在园区务工的村民年收入少则上千元,多则上万元。7社的贫困户蒲明轩就是典型例子,一家3口都在园区务工,其儿媳还是园区管理人员,今年一家人的工资超过了2万元。
据了解,清真村奔康产业园流转土地400亩,主要种植适合当地生长的佛手、丹参等中药材,村民用土地和国家支持的2000元产业基金入股,变成了园区股东,同时进园务工成了产业工人。园区内常年务工村民在40人左右,多的时候有上100人,每年向村民发放工资22万元、支付土地流转费用16万元。
基础设施帮扶:增强脱贫奔康底气
看得见的成效,其实背后是看不见的不懈努力。该行在帮助清真村改善基础设施方面下足了苦功夫。
2016年2月8日,20万元自来水管网修建资金到位;2017年6月14日,20万元办公环境改造资金到位;2018年4月3日,75万元断头路修建资金到位;2019年2月10日,370万元旅游扶贫资金全部到位;在该行驻村第一书记苟林山的扶贫日记中,清晰的记载着每一笔项目资金的来龙去脉。
该行在组织职工捐款捐物的同时,充分利用投放交通项目扶贫贷款、易地扶贫搬迁贷款等契机,为村上积极协调争取扶贫资金,帮助新建水泥路22公里、蓄水池18口,整治土地350亩。
该村3社55岁的何从桂是易地搬迁政策红利受益者之一,自去年初搬进新房那天起,他时常念叨要不是共产党、要不是政府、要不是农发行,这背子都住不上这么宽敞明亮的房子。
旅游帮扶:增强脱贫奔康豪气
作为南充唯一的回族村,村上有300多年历史的清真寺,游客来了可感受回族文化,吃回族餐,这是我们发展旅游业与众不同的优势,博树乡党委书记杨君文谈及村上振兴规划时讲到。
该行在帮扶中也看准了该村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向阆中投放四川全省首笔林业扶贫贷款2.98亿元契机,协调政府将该村纳入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的盘子,并争取到370万元扶贫项目资金,为该村发展旅游业注入了充足的血液,同时给村民带来了无限致富商机,特别是每年从冬至到来年立春历时一个半月的羊肉文化节吸引数十万民众前去乡村游。
该村9社曾经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蒲正军正是利用村上兴旺发达的旅游业办起了农家乐,一家5口人的年收入近10万元。
目前,在该村已建成日接待游客上100人的农家乐2家,且有的买了游船,有的养殖销售土鸡土鸭,有的建起了有机蔬菜大棚、有的种植销售鲜花,纷纷吃上了旅游饭。这个昔日闭塞的回族村落已嬗变为具有回族特色的新旅游打卡地,旅游正悄然成为拉动全村致富的重要一极。
该行结对帮扶清真村五个年头来,因工作需要调整更换了三届党委领导班子一把手及成员和20余名结对帮扶人员,但帮助该村脱贫致富的初心没变、力度没减,昔日贫困村如期脱贫,并先后被评为省级四好村、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市级脱贫攻坚示范村、县级旅游示范村,正在争取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孙维波、廖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