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焦点关注 > 正文

生死考验:海拔5200米雪山顶上“摸水脉”

发布时间:2020-07-15 15:09:12        来源:互联网


12天时间,他们走了5000多公里,海拔从1500米上升至5000多米;

在海拔5200米的雪山顶上,他们被困5个小时,经历了缺氧和严寒的生死考验;

……

2020年5月,中铁科研院西北院受甘肃省社科院邀请,对南水北调西线进行了第二阶段考察,这是考察组第四次进行现场实地踏勘,12天的行程,所到之处人迹罕至,困难难以预测,超出想象,随时随地考验着人的脑力、耐力和精力。

 

考察中经过的水源

科考团再出征,12天走完5000公里

2019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后续工程和水利建设等工作,同时要求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比选论证等前期工作。

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是把我国西部昆仑山脉和巴颜喀拉山以南丰富的水资源调到黄河流域及西北其它地区的调水工程,解决黄河上中游地区和渭河关中平原的缺水问题。近些年,高校、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提出了多个南水北调西线的方案,但均因施工难度大、引水量欠佳、环境破坏较大、地质灾害等各方面因素搁浅。

2017年,中铁科研院西北院受甘肃省社科院的邀请,熊治文、安孟康两名地质专家参与到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考察中来。从2018年6月到今年6月,考察组一行开启了4次漫漫求证之路,前期主要考察了“雅鲁藏布江——甘肃——四川”“白龙江——景泰”及“河西走廊——新疆”这三条线路。

2020年5月,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中铁西北院和媒体联合组成考察组,开展南水北调西线方案比选第二阶段考察,这也是考察组的第四次考察。中铁科研院西北院副总工程师安孟康作为考察组的总技术指导全程参加了考察活动,考察组从贾曲汇入黄河的入口即调水线路终点出发,途经四川、西藏、青海等多个省份,行程约5000余公里。沿途跨越黄河、大渡河、雅砻江、怒江、金沙江,翻越阿尼玛卿山、巴颜喀拉山、雀儿山等山脉,终点为金沙江调水的侧仿水库拟建坝址。重点考察了黄河水利委员会、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南水北调引水方案,对线路关键节点的入水口、出水口、坝址位置、文物分布、断裂带、青藏高原岩层、活动构造等进行了综合考察,收集和获取了大量极具参考性的科研数据。全体考察队员克服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多次遭遇暴雨、大雪等灾害性天气,滑坡地质灾害带来的困难,完成为期12天的考察任务。


第四次考察中的组员


惊险回忆,海拔5200米雪山上摸“水脉”

4月24日考察组从兰州出发,为了准确定位水位自流落差,摸准“水脉”,考察线路的海拔高度在1500至5000米之间,这对人体心脏、血管的承受能力是一项巨大考验。

5月2日是安孟康最难忘的日子,当天的任务是考察5200米雪山水脉自流输水情况。高原反应袭击每一个成员,大家坚持吸着氧气瓶从西藏边坝县出发,前往怒江源头,越野车在荒无人烟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上爬行,车外风雪交加,车子上下坡时呈现直角让大家绷紧了神经,越野车一路怒吼才爬到了山顶,谁料仅有的一条窄小便道上停放着一辆无人看管的大型工程车,车队进退不得,雪山顶上没有任何联络方式,一辆车只好冒着危险掉车头去报信。一行18人被困海拔5000米的雪山顶上等待,几个小时过去了,长时间缺氧,大家开始有些高原反应,安孟康也感到头晕目眩,脑袋嗡嗡响,浑身瘫软,他依靠在车门边缓慢吸氧。

为节约汽油,车辆停止供暖,大家的精神消耗到了极限,所剩无几的干粮也被冻的像石头一般,孟安康和大家一起分食仅剩几盒的加热米饭。每个人手里都紧紧握着氧气瓶,靠意志和信念支撑着。一个小时后,冒险去山下报信的车终于找来铲车另劈新路绕行,后又翻过3座大雪山,到达西藏丁青县城宿营已是夜里11点了,安孟康这才踏踏实实的睡上一觉。


在海拔5200之巅分食加热米饭和饼干

克服重重困难,考察行程令人心惊胆战

在考察过程中,长时间的雪山之巅穿行,紫外线照射强烈,白雪地的强光会对人眼角膜造成伤害,造成眼睑红肿、结膜充血水肿。安孟康还记得,很多次他们看着图纸进行现场讨论,由于长时间盯着图纸和山体,水流和雪地折射光线随时会将两眼刺的流泪,他看几眼便要立马转换一下目光,甚至需要眼药水辅助调整。为了能更好的观察地质地貌,更多时候,他顾不得这些,目不转睛的在地图上寻找定位,两眼常被刺得酸痛流下泪来,以至后期的行程有时即使不在雪山行进,他的眼睛仍会干涩、不适。

12天的行程,有时高原反应使人脑袋昏昏沉沉,坐立不安,每动一下都如在刀锋上行走;有时天气突变,忽而风雪交加,忽而暴日天光、炙烤难耐;有时一手拿着考察地图勘测,另一手还举着氧气瓶吸氧;有时地图与实际地形不符,数次折返路程重走,重勘;有时考察地点仅能几人侧身通行,半米之内,下是奔腾的怒江,上是悬崖峭壁,令人心惊胆战;有时路况极差,20公里的路走了两个多小时,为了完成工作,每天工作达10小时以上。


山下派来的挖机帮助开路

方案优中选优,期待早日“共饮一碗水”

在青海玉树考察完最后一处水源地后,5月5日安孟康跟随考察组返回兰州,南水北调西行线路的科考圆满结束。

他说此次考察虽然艰苦,但为实现多省共赢、引水充沛、水入河西走廊等提供优化方案,是值得的。在安孟康看来,线路考察只是前期工作,后续还有大量细致和艰巨的工作需要去完成。

6月初,南水北调西线考察再次传来好消息,考察组第一阶段考察成果《天河——藏水入甘考察报告(上册)》出版,该书以日记体的形式记录了第一阶段的考察成果,是对开展西线方案比选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旨在促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规划方案的论证和比选工作。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甘肃如何抢抓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建设机遇、推进南水北调西线工程方案比选等议题提出真知灼见。

接下来,考察组将编撰《天河—藏水入甘考察报告(下册)》,主要以今年对黄委会长江水系调水线路和长委会怒江调水线路两个早期方案比选考察的内容为主筹备编撰。

 考察时,南水北调西线沿线的老百姓说“我家门前的水引向河西,河西人也能吃上我们这干净的水,我们也算给国家做贡献了”“这旱地以后能建鱼塘?真的吗?。”“为了给我们引水,你们走了那么远,太不容易了,水什么时候到我们这呢?”。一句句朴实而充满感情的话语,道出了他们对西线工程的期待,期待着一江清水再续北上的力量。

千百年来,河西降水稀少,但发展农业的其它气候条件又非常优越,人们只能种些旱生植被,多是“望天收”,与有黄河的甘肃、岷江的四川相比,河西人觉得很“委屈”。土地只配有了水,才会成为活化的生产要素,才可以成为可以利用的资源,北部才能再造拥有辽阔尚未开发土地资源的河西走廊。

安孟康说,南水北调西线是一座丰碑,工程建成后,沿着河西走廊灌溉总渠,把江水引进了灌溉,那可就是年年“稻花香里说丰年”了,大家共饮一碗水了!(张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