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家庭的生活条件日益改善,许多家长都会逐渐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孩子去附近培训机构学钢琴,同时通过每年考级,来达到督促孩子努力和检验所学的目的。但是这些年,人们对于考级这项活动褒贬不一,甚至被诸多业内专家批评是“一纸废纸”,弄得一部分家长对考级开始持观望态度,仿佛手握烫手的山芋。然而,如果我们把视野从考级圈里跳出来,转而将目光投向钢琴比赛,其后者的优势目前来看,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一样的考试,不一样的形式
其实,考级就是一场考试,只是通过级别来区分难度。这点和我们的大学四六级英语考试一样。然而考级和比赛首先不同的是环境,前者是在一个小场地(如教室),往往只有两位老师做评委;后者一般会在一个相对宽敞的大厅,评委通常由二至三人,甚至更多位组成。另外,一般比赛至少2轮,大一点的稍正规比赛还有3轮。看似都如考试,但是意义并不相同。
此外,就大家常接触的考级来看,目前国内的考级曲目常年不变,含金量并不算太高;而一般比赛通常不设指定曲目,或者只设选手年龄和曲目组别范围,这样对孩子施展自己的风采会有很大益处。再者,在音乐厅的环境中弹奏,可以让选手独自享受沐浴在舞台上的体验。这与在家自己弹、考级给两位老师弹是完全不同的感受,对于孩子的适应能力也是一种考验。比如日常在家里弹,是一种比较随性的演奏;考级时评委通常不听完,两分钟左右结束;而比赛虽然有时候也较短,但是如果可以晋级至复赛或者决赛,这样“马拉松”式的备考形式更能锻炼孩子的意志。
锻炼孩子能接触广泛曲目
就笔者长期担当比赛评委以及其他友人的反馈来看,很多选手参赛曲目会选当年自己参加考级的曲目。从曲目选择本身来看,选择考级的内容是非常讨巧的,学了就能用得上;但是从比赛评委的审美角度来看,如果很多选手“撞曲”,评委第一时间的反应要么是“听腻了不想再听”,要么是“对选手的弹奏评判要求更高”。
其实换一个角度,如今我们越来越重视孩子们能接触或学习一些不常见的优秀作品——也称“冷门精品”。这类作品没有贝多芬《致爱丽丝》或门德尔松《春之歌》那样有名,但动听悦耳,在训练手指技能上也能有同等功效。评委也是常人,整天听那些大熟曲会有乏味之感。因此,如果孩子能广泛地接触这样的曲目,其实对于双方都是耳目一新的体验。
挑战老师的曲目教授广度和学习能力
通常,一个大规模的比赛,主办方会邀请全国重量级的钢琴演奏家、教育家、音乐学院钢琴专家、外籍专家等,少则四人,多则数十人。不同专家的人生阅历、接触的曲目范围不同,他们的意识和品味也各有不同,这也使比赛可以相对公正和公正。比赛中,评委们更看重的是选手可以展示出自己的个性与才华,这其实也对选曲这一方面提出了相对较高的要求。很多教师潜意识里会追随目前国内大趋势,认为曲子越快越炫技,就越能拿高分。其实在相对正规的大型比赛中并非如此。评委们更期望孩子能在夯实技巧的基础上,尽可能把作品的表现力和情感发挥出来,但这恰恰是当下琴童的弹奏和教师教授两者上最被忽视和欠缺的。
此外,如果比赛有两首以上的曲目要求,我们通常可以花心思选择一首更全方位地表现技术的练习曲;而在乐曲上,我们最好可以相反地,选择一首相对安静、抒情、细腻、如歌的乐曲。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作品的驾驭力是教师必须首要考虑的重点。通常,针对业余选手,建议小学6年级左右的孩子不弹超过8级左右的作品,9年级的学生可以弹9或者10级难度,但必须精打细磨。在自以为越难越能拿高分的误区下,我们还不如规规矩矩、踏踏实实让孩子弹出一首难度相对中等,但是能把音乐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乐曲。这点尤其在社会业余性的比赛中适用。如果比赛有说明“中外乐曲皆可”,那么如果想吸引评委的眼球和耳朵,我们不妨也可以选择一首大众不常听到的中国作品,如杨立青《山西民歌主题钢琴曲9首》、倪洪进《金蛇狂舞》等。
教师如果不能很恰当地选择比赛曲目,选手就很有可能很难发挥其自身独一无二的演奏才华。比如两首作品如果都是快速炫技的,其效果可能会满足了一部分评委“过了耳瘾”爽的口味,但或许另一部分评委更希望听到有一定内涵的作品处理。相反,如果两首都是慢板曲子,最后可能会给评委拖沓之感。
综上,教师在曲目选择方面可以采取一快一慢;另外,不建议通过微信朋友圈或者微信群等网络渠道去询问选曲,因为大家脑海里最耳熟能详的曲目库大致雷同。最好的方式依然是求助于中英文工具书,一来这个资料更显得正式全面,二来也会对推荐曲目有一些较为直观的简介。另外,现今的互联网非常发达,即便是遇到相对不熟悉的作品,我们依然可以在网络上找到对应的演奏录音,去选择性欣赏。如果自身的学识有限,笔者更推荐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短期求助于一些音乐院校专家,通过两三次课来巩固提高,从而经过消化后再来给孩子授课。
相互关注,良性竞争,
不惧挫败,得到启发
现今,大部分国内比赛都允许家长在比赛场所音乐厅(或)的观众席进行观摩,这点有别于常规封闭的考级。有人提出,即便家长在观众席看孩子们比赛,也未必能听出个什么名堂,但其实就算不懂,大家也应该或多或少看得出哪些孩子(选手)弹得流畅一些,哪些更有表现力。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摩相同一组的选手时,也会进行比较和学习。
有成功必有失败,数百人参加,有人落榜,也总有人拿到名次。不过现今很多社会比赛,为了让参与者不至于有心理落差,主办方会给参赛评审一般的选手颁发优秀奖,以资鼓励。但是无论怎样,即便名次不靠前,或者名落孙山,也是人之常情,孩子需要有这样的经历。还是那句俗话:没有困难险阻的风雨,又怎能那么轻易见到彩虹?
20世纪末,德国巴奈特钢琴随着国际乐器展进入中国。上海柏德钢琴有限公司为了让国内的德国巴奈特钢琴与原厂制造的产品质量相一致,不惜斥巨资引进原厂工艺,以及挖掘德国有经验的资深钢琴制造匠人,专业打造与原产地异曲同工的品质钢琴。面对同行的一些钢琴制造厂商偷工减料的行为,上海柏德钢琴有限公司却用品质保障质量,不为利益所动。这才证明了德国巴奈特钢琴在国内的畅销是如何而来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