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焦点关注 > 正文

君品谈 | 姜鹏:始于微末,终成国之重器

发布时间:2021-08-25 14:50:02        来源:互联网

君品谈 姜鹏:始于微末,终成国之重器

世界最大单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天眼(FAST),自正式对外开放以来,收到了许多国家的观测申请,因其超高灵敏度,让我们有希望能探测到第一个银河系外的脉冲星。

如今备受瞩目的天眼,其建立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20多年时光的背后,是项目团队人员的默默耕耘。作为亲眼见证这具国之重器建成的一员,天眼总工程师姜鹏于近日做客由凤凰网出品,与贵州习酒联合打造的访谈节目《君品谈》,与主持人华少分享了天眼建设背后的故事。

十二年寻一“坑”,只为完美选址

天眼的建成有12年时间用在了选址上,有人可能会好奇,为什么要花这么长时间去选址呢?面对这样的问题,姜鹏介绍道,从成本把控,天然地理环境,人口居住情况,气候等因素综合考虑,找一个合适的洼地并不容易。

当时技术条件有限,它先是通过卫星的遥感地图找到三百多张类似照片,然后再选出几十个洼地,最后打分再选择十几个,然后现场一个一个的查看”。就这样,姜鹏及团队人员耐着性子,在付出了大量的精力与努力之后,最终选定了各方面都具有优势的贵州大窝凼作为建造地点。这一寻,就是十二年,而这只是完成了建造的第一步。

攻克难关,边建设边研究

天眼究竟有多大?姜鹏用了一个简单易懂的方式形容:“它装满了水,全世界可以每人分四瓶矿泉水”。天眼的直径达到了500米,绕着它走一圈都要半个小时。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建设难度更是超乎想象。

正式开始施工前,姜鹏对天眼是否能建成心里也没谱,只有50%的把握。因为天眼建造的难度体现,不光是技术上的,还有大量的人工作业,施工条件与传统的平原地区是完全不能同日而语的。在条件苛刻的山区,建材装配非常困难,没有经验可以参考,就在失败与重建中总结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方法。

50%100%,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山区地貌不利于设备搬运,就用人工一个个挖孔修成钢栈道,再把设备运输上去;重达几吨的混凝土墩,全靠人工抬上山,再嵌入到山体中;地面不平整,索网的拼装就都在空中完成……面对各种建造难题,姜鹏与团队成员努力去解决,以中国的施工经验、技术积累,和中国人的勤劳与智慧,最终完成了“中国才能做到的世界结构奇迹”。

长路漫漫,浩瀚宇宙等待探索

2018418日,天眼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并获得国际认证,自2020年正式投入运行至今,也取得了很多令人瞩目的观测成绩,但这还只是中国天眼向前迈出的一小步。姜鹏认识到中国在其它天文领域上与世界顶尖天文科研强国仍有一定差距,他将不忘初心,进一步提高望远镜性能,守护这具大国重器,助力天文科研工作者做出更多科研成果,向宇宙未知地带探索。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

拼搏、担当、创新、传承…姜鹏体现出的当代科研工作者的君子品格,正是贵州习酒“君品文化”中一直想传达的,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付出,才让神秘的宇宙离大众更近了一些。在中国,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君品人物,比如《君品谈》第二季往期节目的嘉宾,中国当代艺术家韩美林、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知名作家刘震云及知名导演田沁鑫,他们所分享的故事在播出后均获得了很高的关注度。

时代有我,君品相传,期待贵州习酒《君品谈》节目与我们分享更多新时代君品精神。